ITU GSR 2024

国际电联简史 (8)

​ ​ Search the History PortalClick here to search the History Portal

国际电联历史门户网站

本页的永久标识符  



通过发展弥合数字鸿沟

手机和互联网接入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取得进步的有力工具。但国际电联的统计数据让人们更加关注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持续存在的数字鸿沟。

​​​国际电联早期的技术合作成果展示(来源:国际电联)

人们早已认识到需要支持电信的发展。1952年,国际电联正式加入联合国技术援助扩大方案,成为其中一员。目标是招募专家并将其派往发展中国家,在各个技术领域提供帮助,并支持对当地人员的培训。1959年,国际电联接管了联合国电信技术援助计划的管理,并于次年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

​​​泛非电信网(PANAFTEL)中继器的建设(来源:富士通)

 


联合国技术援助扩大方案与联合国特别基金合并,形成了今天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发计划署于1966年开始运作。从那时起,国际电联与开发计划署的合作显著增加。除了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行政和人力资源的目标外,还旨在促进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网络(以及这些区域亚太和中东的区域网络)的扩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实施了诸如泛非电信网(PANAFTEL)和中东和地中海电信总体规划(MEDARABTEL)等项目。 ​

 







1982年,在内罗毕举行的国际电联全权代表大会上设立了全球电信发展独立委员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委员会由唐纳德·梅特兰(Donald Maitland)爵士担任主席,于1983年开始工作,并于1985年提交了报告。此报告的正式名称为缺​失的环节,也称为《梅特兰报告》。此报告显示了电信接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接入方面的巨大失衡。

​​​全球电信发展独立委员会主席唐纳德·梅特兰爵士(来源:PA)

国际电联的新结构​

在日益全球化和电信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1989年在尼斯举行的全权代表大会决定,需要对国际电联的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审查。

最终, 1992年在日内瓦增开的全权代表大会将国际电联简化为三个部门: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发展部门(ITU-D)。​


为回应这一开创性的报告,国际电联于1985年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办了首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1989年,在尼斯召开的国际电联全权代表大会认识到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重要性,必须将其置于与传统的标准化和频谱管理活同等的地位。为此,国际电联成立了电信发展中心(后于1991年并入国际电联电信发展局)。​

在2002年马拉喀什全权代表大会上,弥合数字鸿沟被确定为国际电联的优先领域,这届大会还授权国际电联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的筹备和后续行动中发挥牵头作用。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全球领导人汇聚一堂,讨论如何以最佳方式创建一个安全和真正包容的信息社会。峰会分两个阶段举行:2003年在日内瓦和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与会代表来自175个国家,其中包括约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副总统。峰会成果文件,包括《日内瓦行动计划》《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涉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发展、网络安全、价格可承受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文化多样性等问题。 

峰会还促成了涉及利益攸关多方的W​​SIS​论坛,自2009年以来每年举行一届,以审查实现峰会目标的进展情况。作为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另一项后续行动,国际电联发起了“连通​​世界"系列区域大会,以调动技术、财政和人力资源促进电信发展。

第一项重大活动是2007年由卢旺达主办的“连通非洲"高峰会议。

国际电联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培训活动。自2000年以来,国际电联每年都会组织一届全球监管机构专题研讨会。这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监管机构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会议场所。鼓励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制定和采用技术标准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国际电联2008年开展的“缩小标准化差​距"项目上。

< 上一页

下一页